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跳虫分布很广,除了在海中和淡水水面以下的水体以外,几乎任何有生命存在的地方都有跳虫栖息:从两极和高山冻土带到赤道沙漠和热带雨林地区,从平原到海拔6400m的高山,从树顶一直到土壤深层。跳虫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参与物质循环,提高土壤肥力;能够促进土壤微团聚体形成,维护土壤的理化特性和土壤生物群落;能够抑制植物的病虫害;能够降低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毒性,修复污染;是耕地质量高低的指示生物。
裸长角属(Sinella)最初是由Brook 首先在1882年发现的(S.curviseta Brook)一个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新种。Yosii(1956)提出Coecobrya作为Sinella的一个亚属的建议,基于在胫跗节后侧的光滑刚毛的缺失(单齿状的胫节被提到了但是未作为鉴别的特征)。1964年,同一位作者修订了SinellaCoecobrya,并讨论了两个亚属的几个特征,证明了原文中有关于两个亚属的鉴别特征(胫跗节后面成排的光滑刚毛存在或缺失,Christiansen 1960),是相当有价值的。他建议两亚属用弹器基背侧光滑刚毛来区分,即Coecobrya(具光滑刚毛)Sinella(缺失);他还另外列举了一些具有争议的特征。Deharveng (1990)发现用齿节末端的形态特征来区别两个属更为合理,Coecobrya端节单齿,Sinella端节双齿,并将他们提升至属的地位。Chen 和Christiansen(1993, 1997)沿用了Deharveng的想法并讨论了更多有价值的特征用于区分Sinella和Coecobrya,但是他们维持了两者的亚属等级。
这个概念已经被所有的跳虫工作者所采用,唯一的区别在于这两个类群的分类级别,属还是亚属。所以在长角科里弹器端节单齿还是双齿是一直被作为属或是亚属的分类特征。Deharveng (1990)认为Coecobrya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属。如今鉴别标本到属仅仅依赖观察弹器末端的齿节,而弹器基上光滑刚毛的存在还是不存在在两个属里面都有发生,不能作为鉴别依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本课题目标是对中国裸长角属的8个已知种的补充描述和2个新种的描述。
内容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已有的标本,画图并与文献中的种类进行比对,补充一些文献中没有描述的形态学特征,主要包括触角毛序,头部胸部毛序,口器特征和毛序特征,后足前跗节末端毛序,弹器末端形态。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观察后画出的图与文献中描述的做对比,补充或重新描述。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标本采集
跳虫的采集主要有漏斗烘烤法和吸虫器法两种,有时根据跳虫生境或具体需要也可使用陷阱或敲打等方法。
(1)漏斗烘烤法
4. 研究创新点
1、裸长角跳属在中国的分布多,最近几年研究发展好。新物种的不断被发现,不仅仅丰富了中国的物种数量,而且加快了该物种的研究进度,为现代分类学做出贡献。
2、科技在发展,更多高尖端仪器和试剂的使用使得我们能够观察更清晰,从而描述的更加准确,对已知种的补充描述能够是物种描述更加准确与完备。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4年9-10月:
(1)观察镜检的标本,根据文献初步辨识裸长角属的基本特征
(2)尝试画图描述特征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