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意义水生昆虫是指一个或多个生活史阶段为水生或半水生的昆虫[1],是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多,耐受范围广,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具有生活周期长,生活场所比较固定,以及个体大,易于采集和识别等特征,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各类水生昆虫对环境扰动的逃避能力弱,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其群落组成和结构可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2]。
水生昆虫约仅占昆虫纲物种总数的3-10%,与昆虫纲的种类繁多相比,水生昆虫种类显得尤其稀少,这可能是因为水环境对其生存具有很多的阻碍[3]。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本研究以澜沧江中游段可涉水溪流为研究水体,以水生昆虫为指标生物,明确澜沧江中游段溪流水生昆虫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初步探索水生昆虫群落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模式。
(二)研究内容1、澜沧江中游水生昆虫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在澜沧江中游段合理设定采样点位,开展水生昆虫的野外调查,对采集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和整理,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
2、水生昆虫群落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模式开展研究水体的物理栖境数据(如海拔)收集,构建水生昆虫群落对海拔的响应模型,基于建立的响应模型,探索水生昆虫群落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模式,初步摸清水生昆虫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调查点位确定:根据澜沧江中游段溪流自然属性和人类干扰特征,通过室内选点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监测和调查的点位,监测点位分布于澜沧江中游段2000-5000m海拔范围内,并且应该能够覆盖河流流域内的所有典型特征。
水生昆虫采集:根据点位生境和水文情况,利用D型网(D-frame net)采集半定量样品。
采集时,按照不同生境(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淤泥、沙等)出现的比例分配采集样方数。
4. 研究创新点
探索水生昆虫丰富度和水生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对较大海拔梯度(2000-5000m)的响应曲线和响应模式。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6年3月以及2016年11月在澜沧江中游段进行样品采集;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挑样和鉴定; 2018年1月至3月;对相关文献进行学习; 2018年4月至5月进行论文撰写。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