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环唑对小麦赤霉病的药理学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19 20:18:1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赤霉病是国内、外小麦、大麦等禾谷类作物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不仅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而且其病原菌在穗粒中分泌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毒素,对人、畜均有毒害作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1-2]。赤霉病的病原主要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为优势种的复合真菌种群组成。目前,由于缺乏对赤霉病菌具有高抗的小麦基因资源,化学药剂仍是防治该病的一项应急措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但随着该类药剂使用年限的增加及使用频率的增大,本项目组经过连续30多年检测和监测发现田间病原群体中抗多菌灵菌株比例逐年上升,抗药性发生的范围逐年扩大,部分地区抗药性病菌已成为优势群体(抗性菌株比例高达80%)[3],导致防效丧失。本课题组经过系统研究,令人惊讶地发现: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小麦赤霉病菌菌株DON毒素生物合成能力增强,而DON毒素又是小麦赤霉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4],赤霉病菌产生抗药性不仅加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而且加重了病穗籽粒上的DON类毒素污染[5]。同时,人们还企图通过不断加大用药剂量,增加用药次数克服抗药性,这进一步加剧了农药残留污染。

氟环唑是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可迅速被植物吸收并传导至感病部位,使病害侵染立即停止,局部施药防治彻底;持效期极佳,如在谷物上的抑菌作用可达40天以上,卓越的持效期,降低了用药次数及劳力成本。药剂在有效控制病害的同时,又能通过调节酶的活性提高作物自身生化抗病性,使作物本身的抗病性大大增强,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大量研究证实氟环唑主要是通过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阻碍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从而达到抑菌效果,但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相比,氟环唑可提高作物的几丁质酶活性,导致真菌吸器的收缩,抑制病菌侵入,这是氟环唑在所有三唑类产品中独一无二的特性。

本项目拟以氟环唑和禾谷镰孢菌为研究对象,进行氟环唑对禾谷镰孢菌的药理学研究,研究结果将为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的筛选和增效减量技术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进行氟环唑对禾谷镰孢菌的药理学研究,研究结果将为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的筛选和增效减量技术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氟环唑在植物病害防控上的农业生产用药提供技术指导。

二、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本实验中用到生物测定法,显微镜观察法,试剂盒法测定毒素等。

二、技术路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1.基于氟环唑的特性,研究药剂、病原及寄主三者的互作关系。

2.基于生产中小麦赤霉病防控需求,开展氟环唑的生物学研究,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年9月—10月 建立敏感基线

2018年10月—12月 完成药剂对病原物生理生化影响的测定

2018年12月—2019年1月 完成氟环唑诱导小麦抗性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