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8220;社会#8221;的概念最早来源于#8220;城邦#8221;的概念,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政治学》的解读并与《尼可马可伦理学》相参照,提出这#8220;城邦#8221;这一概念。
之后,西塞罗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等影响下,基于对罗马历史和现实思考及其个人独特的经历基础上形成了#8220;国家#8221;这一概念,#8220;城邦#8221;过渡到#8220;社会#8221;。
之后,由苏格兰启蒙运动领袖亚当#8226;弗格森提出了#8220;文明社会#8221;概念。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主要从#8220;社会#8221;概念的起源、演变、成型、发展趋势四个阶段对#8220;社会#8221;概念的演变和发展进行分析。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每一阶段对#8220;社会#8221;概念的不同定义进行解读,并对#8220;社会#8221;概念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系统化的框架。
(3)研究框架:一、社会概念的起源阶段(一)亚里士多德的#8220;城邦#8221;概念(二)西塞罗的#8220;国家#8221;概念(三)从城邦概念到国家概念的演变二、社会概念的演变阶段(一)奥古斯汀的#8220;双城论#8221;奠定#8220;社会#8221;的雏形(二)苏格兰启蒙运动领袖亚当#8226;弗格森的#8220;文明社会#8221;概念(三)从国家概念到文明社会概念的演变三、社会概念的成型阶段(一)黑格尔的#8220;市民社会#8221;概念(二)马克思的#8220;市民社会#8221;概念(三)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演变的意义及启示四、社会概念的发展趋势(一)互联网时代社会概念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时代社会概念的发展结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亚里士多德在#8220;城邦#8221;概念是市民社会术语的最早涵义。
通过对《政治学》的解读并与《尼可马可伦理学》相参照,在论述亚氏城邦概念是继承发扬而非扬弃其师柏拉图理想国的基础上,从城邦目的、政体、公民尤其是公民德性培育三个方面解读了这一概念的;指出该概念是现实中伴随生产力发展而来的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变化在理论上的反映--个人利益的崛起和对城邦公共利益的危害使得彼时的学者只能发出对内在善的呼声。
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8220;亚里士多德中产阶层执政的理想政体并不代表他的中产阶级立场#8221;的观点并结合文本中反映的彼时现实对其关于人的界定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2月24日至2022年1月20日实习; 2、2022年1月21日至2022年2月28日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2022年3月1日至2022年5月18日撰写论文,并及时报送导师审阅; 4、2022年5月19日至2022年5月26日参加答辩。
5. 参考文献
[1] 梅艳玲.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逻辑演变及启示--从市民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逻辑探讨[J].苏州大学.2014-03-01 [2] 陆云.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D].吉林大学.2011-05-01 [3] 刘长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中#8220;市民社会#8221;解读的探讨[J].社科纵横.2010(11)[4] 苏海龙.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学术探索.2007(01)[5] 隽久.马克思对市民社会#8220;本质的矛盾#8221;的揭示及唯物史观之创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6] 汪信砚,夏昌奇.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3)[7] 李佃来.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内涵之探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03)[8] 刘义飞.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4[9] 王新生著.市民社会论[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0] (法)卢梭(J.J.Rousseau)[著].何兆武选编.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02[11] 陆云.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J].吉林大学.2011(05)[12] 路鹏.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在中国--一种西方社会理论的本土化[D].燕山大学, 2009[13] 王杲.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评析[D].山西大学.2010[14] 白杰青.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15] 张晓燕.公民社会的崛起[D].中国政法大学.2008[16] 郭燕.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与构建[D].山西大学.2007[17] 党思思.中国公民社会培育与政府责任[D].天津师范大学.2008[18] 陈燕.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19] 林环.公民社会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7[20] 朱海雷.论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21] 阿什尔聪.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