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年前的南京饿死女童案震惊了所有国人,关于这一悲剧的来龙去脉被媒体人和社会公众不断挖掘和报道,事件持续升级发酵,国人们无一不觉得惋惜、痛心甚至愤怒。通过各种媒体的报道,我们大致能了解这一悲剧的发生过程和前因后果。事件中被饿死的两名女童分别只有3岁和1岁,她们的父亲早前因为涉毒被判刑六个月,而她们的母亲作为她们唯一的监护人,却经常晚上外出,将两个幼小的孩子独自遗弃在家中,最终造成了100天后两名幼童被活活饿死的惨剧。其实在母亲不在家期间,姐姐李梦雪曾逃离出家门,并且得到了社区、甚至管理部门的关注,也展开了一定的社区救助,但最终悲剧还是发生了。这样的事件不仅呈现了一个问题家庭的悲剧,实际上也揭示了一个社会的悲剧。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不管是社区居民还是相关管理部门的介入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的自发性,是同情和责任让他们选择了帮助,而非制度性的。尤其是主管部门不知如何应对这一事件,不是他们没有遇到过类似事件,而是缺乏应对的制度性依据。
所以这一悲剧迅速引爆了社会对父母家庭监护缺失的反思。当父母监护缺失时,社会和国家能做些什么来保护儿童的权益,现有的制度在遇到类似问题时显得单薄而无效,可操作性和监管力度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导致一旦儿童的家庭监护缺失,就难以健康无忧的生存,这就容易引发社会中类似的悲剧,并带来很多不利的社会后果。那么,儿童监护缺失后的社会干预体系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一个法律难题,又是一个社会难题。所以本文选择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传统社会结构中,儿童监护体系是一个以熟人社会为圈子的有机体。家庭对儿童的监护不仅存在于血缘和姻缘关系,甚至地缘关系都将成为儿童监护的支持网络。而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逐渐趋向原子化,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体系,这就形成了儿童监护的孤岛效应。所以当核心家庭监护缺失时,儿童的成长将面临着缺乏替代监护机制的问题。实际上,儿童监护的孤岛效应,不仅表现在监护系统将越来越孤立和脆弱,更多的则是表现在社会对儿童家庭监护缺失的支持和干预系统比较匮乏。本文就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立足点,探寻现代社会儿童家庭监护缺失的现状、儿童家庭监护缺失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其形成的社会影响,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建构积极有效的社会干预措施和干预体系的对策性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监护制度尤其是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在《民法通则》、《婚姻法》等法律及各类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立法中不断彰显。我国也通过相应的一系列方式,建立由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组成的未成年人法制保护体系。然而时至今日,其中最为核心的家庭监护却在层出不穷的监护悲剧事件中不断遭受冲击。失职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伤害,职能部门和公众的有心无力。这使我国多年来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成果付诸东流。
当前理论界乃至人大代表呼吁设立国家监护或者公共监护体系,民政部、最高法院、公安部等部门也正在着手研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论文研究计划:
1、2022.12-2022.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选题的意义和内涵有初步的把握;撰写开题报告,初步确定文章整体结构和内容
2、2022.3-2022.4完成论文初稿,对所选题目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并且总结经验,完善整体构思,并根据导师要求加以适当修改。
5. 参考文献
[1]徐杰.未成年人监护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2]曹诗权.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王雪梅.儿童权利保护的#8220;最大利益原则研究#8221;[J].环球法律评论,2002,(4).
[4]王玮.非常态亲子关系中子女利益保护探究[J].河北法学,2004,(9).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