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中学生抗逆力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云南省的调研数据开题报告

 2022-08-03 11:06:3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抗逆力理论的研究对当前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发展急剧变迁的时期,社会风险日益增多,如何抵抗风险,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传统的分析范式是问题取向的,关注风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抗逆力理论采用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优势视角引 导研究者关注风险中的个体和组织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型。同时,抗逆力理论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和实践干预中也展示了强大的学术能力,使其成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范式。

抗逆力理论对我国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将抗逆力引入我国现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框架中,发展出适合我国不同人群的抗逆力指标和实践逻辑,对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我国社会工作一直以来都重理论、轻实践,严重制约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而西方抗逆力的研究和实践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和实践的整合框架。抗逆力分析框架引导实务干预者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中认识环境的劣势和保护性过程,并且寻找出各种高危的情景,作为干预的方向。这种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模板。(2)强调整合性、非单一的服务干预计划。在我国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框架中,社会服务往往根据政府部门的需要而展开,这势必造成服务的碎片化。抗逆力理论强调整合性的社会服务。比如,对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提升方案,需要与儿童的教育计划、社会文化背景和家庭服务等整合在一起,形成系统的儿童干预计划。这对于我国在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3)案例主体的优势和问题并重。抗逆力理论不仅关注适应的不良,更重要的是关注积极地适应的结果和案例主体及其环境系统的优势。我国现有的社会工作干预大都强调问题取向,如何在现有的制度、社会背景和案例主体所生活的环境系统下实现案例主体能力的提升?抗逆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注重探讨系统和个人的优势和资源的整合,在我国社会福利资源较缺乏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西部地区中学生抗逆力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云南省的调研数据

抗逆力理论研究、儿童与青少年抗逆力的实证研究

通过设计问卷,对选定的中学生进行问卷填写,归纳总结问卷信息,分析出中学生抗逆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的特殊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抗逆力研究及进展,目前研究呈现出如下的特点:第一,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注仍是抗逆力的研究主流。第二,关注生态系统框架下的动态研究趋势。第三,针对特定情境中抗逆机制的深度探索。研究也仍存在一些局限之处:首先,不同对象群体的抗逆力机制探索匮乏。其次,理论探讨与干预研究分离。应加强对抗逆力生成机制的深度探索,有助于弥补抗逆力特定群体理论建构的不足,同时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社工干预模式,能够推进留守儿童福利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抗逆力理论深受积极心理学和预防科学的影响。在这两个学科的影响下,现有抗逆力研究不仅关注个体如何应对各种风险困境,也注重研究成果的运用。特别在美国,许多抗逆力研究结果被发展成不同的社会服务方案,通过推行这些服务方案来提升儿童、青少年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抗逆力。经过近40年的发展,抗逆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关注相关特质的研究、关注过程的研究、关注优势的研究和关注文化因素的研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导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对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向小平.逆境下青少年使用社会服务的模式及对抗逆力和社会适应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174-180.

[2]同雪莉,彭华民.城市儿童与父母分离后的抗逆力重组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基线调查结果[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148-156.

[3]万江红,李安冬.从微观到宏观: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保护因素分析——基于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5):26-35 43.

[4]李燕平,杜曦.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保护性因素研究——以曾留守大学生的生命史为视角[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04):69-74.

[5]赵景欣.抗逆力让留守儿童摆脱成长困境[J].人民教育,2015(22):1.

[6]田国秀.力量与信任:抗逆力运作的两个支点及应用建议——基于98例困境青少年的访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78-83 72.

[7]王玥.抗逆力过程初探——以家庭寄养青少年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20-126.

[8]纪文晓.养育罕见病儿童的青年家庭抗逆力分析[J].青年研究,2015(05):69-77 96.

[9]席居哲,左志宏.高抗逆力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性质认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21-128.

[10]何玲.流动儿童的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20-127.

[11]马凤芝.类家庭流浪儿童抗逆力的获得和养成[J].青年研究,2015(01):47-56 95.

[12]韩丽丽.学困生抗逆力风险因素与保护因素分析——基于对266名学困生的问卷调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18-125.

[13]邓玮.社区为本: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的社工干预策略——以抗逆力提升为介入焦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5):84-90 108.

[14]王玥.家庭寄养青少年的家系困惑与抗逆力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14(05):11-15 10.

[15]韩丽丽.青少年抗逆力与学校服务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对北京市1175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05):16-21.

[16]田国秀,赵军.高危青少年问题行为分析及介入策略——基于隐性抗逆力视角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21-126.

[17]本刊编辑部.“抗逆力(Resilience)与青少年教育”栏目按语[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14.

[18]朱虹.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及其培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09):94-101.

[19]田国秀,李宏鹤.中学生抗逆力表现的过渡层次及其分析——基于问卷与访谈的混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06):72-76.

[20]王丹丹,凤阳阳.抗逆力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探析——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2(02):27-30.

[21]陈香君,罗观翠.西方青少年抗逆力研究述评及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03):62-67.

[22]刘玉兰,彭华民.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3):1-8.

[23]吴帆,杨伟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1,35(06):90-99.

[24]刘玉兰.西方抗逆力理论: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11(06):67-74.

[25]田国秀,邱文静,张妮.当代西方五种抗逆力模型比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04):9-19.

[26]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08(01):71-77.

[27]田国秀.抗逆力研究及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03):87-90.

[28]田国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7(01):14-18.

[29]田国秀,曾静.关注抗逆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新走向[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1):130-133.

[30]田国秀.从抗逆力视角对“问题青少年”实施干预[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5-9.

[31]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点——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刑者的情况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10-12 46.

[32]李焯仁,田国秀.建立抗逆力对抗赌博成瘾——香港预防青少年参与赌博的尝试[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17-20.

[33]向小平,田国秀,王曦影,韩丽丽.儿童青少年抗逆力测量中文版在北京青少年中的适用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05):5-10.

[34]同雪莉.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机制及社工干预模式研究[J].学术研究,2019(04):64-7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