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第一,速度快,规模大;第二,老龄抚养比提高速度先慢后快;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低,#8220;未富先老#8221;;第四,乡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第五,老龄人口高龄化速度较快。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一系列人口和社会经济问题。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抚养比上升,对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形成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1.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抚养比不断上升,导致养老负担加重;2.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致使养老保险基金开支大幅度增长;3.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4.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式的转换。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将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性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一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影响分析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不容忽视的政治经济意义。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一.我国人口现状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外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五.分析比较美国、日本等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下采取的措施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陈卫、宋健(2006)对 1950~2004 年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研究显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年轻型,而 70 年代之后开始向老龄化转变,2000 年之后,我国社会正式转变为老龄社会,并且趋势不断加速,将持续至 2050 年。与此同时,研究发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地区差异明显,呈现由东向西逐步弱化的趋势,与经济发展呈现正向关系,即经济发展越好的地区,所呈现的老龄化趋势越严重。杜鹏,瞿振开,陈卫(2005)以 2000 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了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均在迅速上升,2030年我国的老龄化人口比例将达到25%,而到 2050 年左右将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最高峰,峰值接近31%,在 2050年之后老龄化的趋势将会逐步降低,人口结构将逐步反转。
国内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8220;现收现付制#8221;的养老保险模式能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是否有必要和如何转化为#8220;现收现付制#8221;与#8220;基金积累制#8221;混合的模式,通过模型和理论分析,以期找到最合适的养老保险模式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郑功成(2004)提出了建立多层次与多元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并明确个人、政府、企业、社会等不同责任,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实现养老资金筹集与服务提供的多元化。对于中国的地区差异较大,情况较为复杂的具体国情,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能够较好的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需求,也使得每一个老年人可以享受更多层次的保障,确保保障水平。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通过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以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进而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美国、日本等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时的改革思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政策建议。
本文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和学科,本文将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运行状况与理论研究成果,对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建议。
5. 参考文献
1.霍尔茨曼和斯蒂格利茨.21 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养老金制度[M].北京:中国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费尔德斯坦#183;马丁.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2):52-58.
3.张云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